筝,亦称古筝,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最古老、最重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。
它的音色优美,音域宽广、演奏技巧丰富,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,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。
筝的形制也从十二弦,后增至十三弦、十五弦、十六弦及二十一弦,到了当代,一些音乐或音乐爱好者,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一些改制。
也正是因为悠久的历史,古筝的源头一直众说纷纭,古往今来的文人和学者根据史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不一定是筝起源的确切说法,但却有着普遍代表,都颇为有趣。
■ 有些来源于神话
■有些来自民间传说
■ 还有些来自对文物的推测
素女弹瑟——争瑟为筝说
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局部
这种说法最早是关于五十弦瑟变成二十五弦的传说,司马迁在《史记·封禅书》有提到:
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,悲不能自止,破之为二十五弦。
由此又演变成“争瑟为筝”的传说。
比如在宋人丁度的《集韵》中关于筝的解释,就先引用了《说文解字》中“鼓弦竹身乐也”的释义,并补充:“一说秦人薄义的,父子争瑟而分之,因以为名。”
收录于《四库全书》中收录的陶宗仪《说郛》中也有:“秦人鼓瑟,兄弟争之,又破为二。筝之名是自此始。”的记载。
不过这种说法,已经得到大家普遍的否定。筝的命名,是由本身所发出的“铮铮”声所命名的,因此与其说争瑟为筝,还不如说“筝”中的“争”是声旁,由此演变而来更为可靠。
但从积极的意义来说,古人的这种说法,也间接说明他们发现瑟和筝有一定的相似度,所以才有了这种朦胧的正确意识。
起源于秦地
周延甲先生
这种说法一般是大家的普遍认识。“筝”最早的文献记载就源于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中“夫击瓮叩缶,弹筝搏髀,而歌呼呜呜快耳者,真秦之声也”,意思是说敲击陶瓮瓦缶,弹秦筝拍着大腿打节拍,乌乌呀呀地歌唱,能快人耳目的样子,才是真正的秦地音乐。
这里的筝指的是秦地的一种乐器,不过具体是指哪一种?先秦前在哪里有记载?是否有出土实物?李斯没有说。考古学家也没有答案。
不过我们从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筝”的字形解说可探一二:“筝,五弦筑身,从竹,争声。”这里的“竹”更有可能是“筑”,意思是从“筑”的读音,而不是从“竹”为部首。
那筑又是什么?其实筑早在先秦时期便广为流传,是一种历史更为悠久的民族乐器,有十三弦,弦下有柱,以竹尺击之﹐声音悲壮。
在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刺秦王时,高渐离便击筑,荆轲引吭高歌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返。”这里便出现了“筑”。除了文献记载,1993年,在长沙西汉长沙国王后“渔阳”墓中发现的渔阳筑更增加了它的可信度。
不过,尽管筝和筑在形制上有相似之处,但还是两种不同的乐器,如果只是简单的把筝的源头归纳到筑,就未免不严谨了。
■ 秦桑曲
周望演奏《秦桑曲》
这首作品是曾秦筝源头——陕西筝派的代表作品之一。原曲名为《碗碗腔》,是周延甲先生采用碗碗腔的音调创作的陕西筝乐乐曲,于70年代到80年代间创作。
特有的升4降7的高音,加上轻重不同的颤音、修饰音,后经周望老师改编,使作品的演奏技术更上一个台阶。全曲旋律哀婉缠绵、如泣如诉,把乐曲中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。
名人造筝说
西汉·京房像(存疑)
或许是因为伟人效应,世人会把暂时得不出结论的事情加在他们身上,以此得出一种看似可信的说法,赢得大家的认同,比如蒙恬造筝说。目前为止并没有准确的正史记载或者出土文物的依据,因此大多数学者是持否定态度。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,这里的造,指的是改造,有一定可信度。
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京房造筝说,比蒙恬的可信度高,但仍然存在漏洞。
京房,西汉易学家,也是乐律专家,至于是否名副其实那就得另说了。简单来讲,他改制过笛子,也根据原来计算乐律的“三分损益法”推算出了不具备实用价值的“六十律”,并发明了一种十三弦的“准”来定律,测试音准,但是依旧没有实际应用价值。
他这样的实验倒是更多的用所谓的音律,为他的易学增添神秘感,对音乐的推动却毫无帮助。
不过因为这个十三弦的“准”,“状如瑟”,反而使后人把它和十三弦的“筝”搞混起来,从而误以为京房造了筝。
■ 香山射鼓
周望演奏曲云《香山射鼓》
西汉定都长安,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,至今都自成一派,保留着陕西筝派的经典作品和新作。这首曲云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《香山射鼓》也是该筝派的经典作品,广为流传。
乐曲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。全曲分三段,逐层递进,愈加激烈。虔诚的香客,有力的鼓乐,熙来攘往的朝拜人群,热闹欢腾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
出土文物推测说
13弦乐器(照片3-13)
©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官网
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曾经出土过一些文物,如1979年江西省龙虎山崖墓中发掘的两架保存良好的乐器,对于是否判定为十三筝(十三弦的古筝),业内学者们分为三派:直接认定、有待考证、否定这三种态度,也针对性的发表过相关论述予以佐证。
这两架乐器一旦被大多数业内人士判定为十三筝,便很有可能更新古筝源头的说法,推翻当下比较认同的源于秦地的观点。
■ 总之
筝的源流追溯到如今,依旧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,从上古神话到民间记载,再到近代的考古佐证,随着不断地发现,是对历史进行扬弃的过程。
近些年来,大家越来越看重出土文物对朔源的作用,也渐渐有了对文献和现有考古资料的合理质疑,而不是简单的引用现有的文献,因为如此,从而得出了更多的进一步的准确结论。
路漫漫兮其修远,吾辈将上下而求索。我们要以筝发展的多线条性去理解,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。
【音乐·“筝”鸣系列】